赞!南宁学院对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获新华社刊文推介

作者:党政办 点击数:

近日,新华社主管杂志《高管信息》2019年36期、37期分别以应用思维实现新升崛起,变道超车引领三大突破—南宁学院走应用技术大学之路调查及《“应用理念”值得借鉴  发展仍需持续给力——南宁学院走应用技术大学发展之路调查(下)》为标题,分上下两期对学校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进行专题报道。

报道认为,学校对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有三大突破:一是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以需求为导向建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专业,实现了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办学使命的突破。二是以应用能力产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招生就业两旺,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突破。三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变了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产教彼此跨界、整合、重构、融合,供给侧与需求侧无缝对接,实现了育人主体从学校到产教双主体的突破。

刊文作者系新华社广西分社总编助理、经济部主任、智库中心主任,高级记者,刊物主要为党政“高管”提供决策咨询参考。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应用思维”实现“新‘升’崛起” “变道超车”引领三大突破

何丰伦

——南宁学院走应用技术大学发展之路调查(上)

  如何尽快适应快速多变的就业形势,培养符合市场迫切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产业发展,这是我国不少新升本科院校普遍面临的难题。南宁学院创新办学思维,走应用技术大学发展之路,以市场导向推动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倒逼教师队伍成长,以龙头企业带动学校培养机制多元化,形成了发展“核心动力”“核心竞争力”。

  ——五大难题困扰广西本科高校“半壁江山”

  前身为邕江大学的南宁学院,2012年才升格为本科院校,历史短,底蕴薄,师资弱。学院校党委、校行政领导层进行了纵横两方面的深入调查研究,纵向上自己与自己比,横向上则与广西范围内其他的新升本科院校、有历史传统的院校相比。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的调查表明,广西新升本院校面临的难题和困境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是新升本院校数量多、历史短,办学特色不明显。2000年以来,广西新建公办、民办、独立学院本科26所,占现有广西本科高校的三分之二。但基本办学条件较差,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办学特色不鲜明,整体内涵建设的水平比较低。

  其次是“师范脱帽”仍处“心理断奶期”,转型发展缺乏勇气。新升本科院校中,有8所是从原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有2所是以师范为基础产生的独立学院,有较为顽固的对文理学科的“依赖惯性”,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技术型、应用型、技能类型人才偏少,对地方产业与社会发展直接支撑作用较弱。

  三是“三重”“三缺”,无法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原师范教育普遍存在重基本理论、重基本知识、重基本技能培养的思维模式,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缺乏市场意识导向、缺乏学科快速更新能力。新升本院校毕业生一般需要3-4年时间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造成学生对学校不满意,社会对学校也不满意。

  四是传统思维“尾大不掉”,发展定位面临“肠梗塞”。新升本科院校普遍以文理学科的基础研究为主,走不出书斋、走不出故纸、走不出学究、走不出校园。高校科研中,研究者“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知道自己是谁,就是不知道研究为了谁”,科研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两相脱节”。

  五是服务社会“内外双缺”。既缺少服务社会的能力和途径,也缺少从社会获得办学资源的渠道。缺乏有效的社会服务导致学校无法从社会获得办学的资源与空间,老师收入途径单一,增长不快,导致队伍建设不稳定,反过来又导致教师没有将所有的精力集中到人才培养上。

  南宁学院院长赖每说:“升本之后的学科与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等等,广西与全国相似。我们只能迎难而上,负重前行。”

  ——“学”“术”“道”:“思想突破”奠定“应用突围”

  赖每认为,广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核心区域,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对人才可谓渴求。只要坚持扎根于此,就能寻找到办学的沃土。

  南宁学院副院长陈雄章表示,大学发展的根基是“学术”,新升本科高校可把侧重点放在“术”上,走“应用教育”之路,教会学生“做什么”“怎么做”“用什么”“怎么用”。以应用教育的“术”为核心,向下延伸而“学”,向上延伸而成“道”,错位发展,特色竞争,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正是在这样的思维引领下,南宁学院实现了三大突破。

  突破一:专业设置以解决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形成办学集群效应。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前沿区域、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核心区域……分析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契机,行业、企业现代新技术的开发、实用及改造主要集中在一线和扁平化管理。根据这一态势,南宁学院致力于建设适合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科与专业体系,并探索校企共同培养、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

  短短4年时间,南宁学院初步形成信息产业、城市交通、城市建设、城市经营管理等专业集群,专业紧扣“一带一路”、陆海新通道建设等产业及城市发展需要,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突破二: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搭建实践育人的平台。

  南宁学院围绕“做人有品格、就业有本科、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构建“产学结合、学用交替”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应用的人才模式,吸引了科大讯飞公司、南宁城市轨道公司、南宁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兴公司、苏州高博教育集团等与学校合作,无缝对接培养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

  突破三:办学形成“双跨越”效应,实现高校与企业“无缝对接”。

  “跨省办学”“跨界办学”,这是高校办学的“双跨越”效应。高博教育是全球教育管理集团(GEM)在中国的旗舰机构,南宁学院与苏州高博教育集团合作共建“南宁学院—软件学院”,共办软件类专业。

  高博教育与南宁学院合作,共同打造面向东盟的高博教育苏州模式的广西软件行业人才基地。学生前3年在南宁学院软件学院学习,第4年到苏州实训基地实训实习;产、学、训一体,推进特色培养和订单教育,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的无缝对接。

坚持走应用技术大学之路的南宁学院,而今一大突出的特点就是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区高校前列,连续六年成为“广西全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应用理念”值得借鉴 发展仍需持续给力

何丰伦

——南宁学院走应用技术大学发展之路调查(下)

  2017-2018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位列全国民办及独立学院第18名、广西第1名,连续六年荣获“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连续五届获得自治区教育厅优秀组织奖,累计获得国家银奖1项、铜奖8项、自治区金奖18项、银奖18项、铜奖86项……南宁学院走应用技术大学之路的发展路径结出硕果,也给各地新升本科院校发展带来较大启示。

  启示一:新升本科高校要走“转型发展”路径。

  变政府投入为社会投入,变财政扶持为民间注资,变教育本位为市场本位,这是新升本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南宁学院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推动校政、校企、校校、校会、校所之间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在深层合作互动中,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师资队伍科研观念与路径转型,创新学生创业、就业的途径。

  学校推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建设了一批以“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质量研究与教育(南宁)基地”“智能制作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为代表的高端人才培养协同育人平台,获得了协同育人单位近6000万元的资金投入。

  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刘桂芹认为,走应用技术大学之路的关键在于深度融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推动新升本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模式、社会服务方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等大学基本办学职能的重新定位与转向行动,从而走上依托社会力量、资源来办大学,而不仅仅是依靠自身力量关门办学的良性发展道路。

  启示二:应用技术大学要面向实际需求,实现“三贴近”发展。

  贴近市场、贴近社会、贴近产业,这是高等院校改革转型发展的一条路径。南宁学院转型地实现了“五个面向”——面向“一带一路”倡议及实施、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面向“升级版”中国—东盟自贸区、面向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正在“腾笼换鸟”的中国经济“升级版”。

这样一组数据让南宁学院颇为自豪:近3年来,学校申请专利827件,获得专利授权159件,年全校专利申请总量名列全区高校第11位,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列第7位。  

启示三:摆脱“洋大全”,找准新升本科院校“魂”“根”“本”。

  片面追求学科建设“自成体系”,片面追求学校培育机制“大覆盖”,片面谋求学校发展“全方位”,这是不少新升本科院校发展的一大问题。而南宁学院的办学理念是摆脱“洋大全”,找准“魂”“根”“本”,走出小而精。

  南宁学院副院长陈雄章说:“魂”就是要在育人、科研、服务、学科、文化、地域、管理等方面有别人难以取代的核心竞争力;“根”就是要明确服务面向,扎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之根,从资源条件、区位优势、产业结构、技术发展趋势等层面明确各自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学科设置特色;“本”就是要把握好自身的历史底蕴,既坚持传统,又与时俱进,保持相对稳定性,逐渐凝练明显区别于其他大学的办学特点和风格,形成带动学校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独特优势。“魂”系于“根”,“根”立于“本”。

  不过,记者采访了解到,尽管南宁学院已经获得长足进步,走应用技术大学之路的理念和实践得到包括教育部高层领导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高度重视,但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仍需多方给力。

  首先是需要与南宁市、北部湾区域城市和自治区多个部门建设人才需求信息共享平台,以实现市场人才需求和学院专业群设计的“高度吻合”。

  南宁学院院长赖每介绍,学院的通讯工程、交通运输、质量管理工程、会计、工艺美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进入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行列。但是,南宁学院的专业群建设如何能更贴近南宁市乃至整个北部湾城市群的产业集群,迫切需要南宁市各部门、行业、产业的智慧支持。这样才能实现三年后,校级优质专业达到15个,自治区级优质专业8-10个,力争实现国家特色专业的突破,并在全国产生影响。

  其次是加快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注入,在确保全国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基本保障的前提下形成“谁投资,谁受益”“政府投资,广西受益”的良性发展机制。

  目前,南宁学院正在全方位搭建“专业、行业、企业、职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硅谷地带”实习实训基地大平台。目标是在未来10年时间里,建设国内外一流的应用技术大学。

  国外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一般在2万元以上,国内发达地区高校现在普遍在1.7万元左右。南宁学院目前有34个实验实训中心,196个功能实验实训室,仪器设备总值1.44亿元,生均大约10054元。要实现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10年内仪器设备总值需达到3亿元,生均2万元左右,迫切需要社会各界提供强有力的物力财力支持。

  广西教育领域的专家建议,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南宁市本级财政对学院办学的具体经费支持来实现,推动学院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另一方面可以大力推动南宁市国有企业或产业园区在学院建设实验实训基地,推动仪器设备和办学条件升级换代。

  三是完善学院与政府职能部门“双向互动”的交流机制,推动学院与社会形成良好的“新陈代谢”制度,加速一流大学建设。

  南宁学院学校自有专任教师516人,高级职称20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322人,“教授引领、骨干支撑、双师结构、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基本形成,能满足各专业教学需要。但要支撑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仍需要更多支持。目前,学院正在大力构建校企合作“双结构”师资队伍,迫切希望通过政府部门的协调,吸纳各企业行业的工程师、专家、能手前往学院工作,并希望政府职能部门在技术型干部转岗、技术性军官转业安置上进行配备。

  四是加快形成从办学到科研成果转化的“高效机制”,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注入。

  加快打破学院“象牙塔”的现状,尽快建立与南宁市科技局、农业局、建设局、规划局、安监局、产业园区等部委办局的“校政”联合机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部委办局可以将南宁学院作为“智库”和研究中心,为学校提供政策支持、科研项目支持、研究资金扶持;学校则为部委办局及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科研平台,帮助部委办局提供智力支持和项目开拓的思路,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升级问题,产出更多的应用成果、理论成果、决策咨询成果,大大缩短科研成果转化的周期,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

(本文作者为新华社记者,文章刊发在新华社主办的《高管信息.广西领导专供》)


Copyright© 2019 南宁学院产教融合 桂ICP备110082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