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自治区级普通本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南宁学院广西“海江边山”通识课程群教学团队一行8人在课程负责人、学校副校长陈雄章教授带领下赴中国土司文化之乡——忻城调研,考察壮族土司文化、阳明文化及山歌文化。
忻城土司文化源远流长,国家AAAA级景区忻城县莫氏土司衙署是亚洲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土司建筑群,被誉为“壮乡故宫”,是研究了解土司制度、壮族民俗文化的重要实物例证。调研组在莫氏土司衙署资深讲解员黄秋菊的带领下,考察了莫氏土司衙署全景,深入了解中国土司制度的历史文化和内涵。
忻城县有着深厚的阳明文化底蕴。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六年(1527),朝廷任命王阳明治理广西,王阳明在广西期间,解决了思田、八寨、大藤峡等地的社会稳定问题,并通过调整行政区划,创办以敷文书院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教育机构,推进广西社会治理能力提升,从而实现了阳明心学“成道在广西”。广西人民念及王阳明治理广西之功,在南宁、平果、武鸣、上林、忻城、武宣、梧州等地建立形式多样的纪念遗址。忻城县古蓬镇周安的白虎山,有石刻文献18方,其中5方直接提到王阳明治理八寨以及将南丹卫迁往周安的史实。在白虎山摩崖石刻下,陈雄章教授为课程团队讲解了王阳明在广西的历史,解读了白虎山石刻的阳明文化含义。
忻城县山歌文化历史悠久、山歌种类繁多、传承生态良好,忻城歌圩、壮族悲歌、忻城壮欢(山歌)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为忻城壮族独特的山歌文化标识,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红水河渡口,调研团深入壮欢对唱现场考察了忻城山歌文化。对唱现场,乡民自发聚集,他们以歌传情、以歌会友,成为红水河渡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边唱来一边和,一边和来一边听,唱出了人民声音,唱出了地方民俗文化自信与魅力。作为从小在红水河边听着壮族山歌长大的忻城人,学校教育学院人文教研室主任樊原朱老师十分激动,她说,“今天回到家乡调研,加入乡民们山歌对唱,感觉熟悉又亲切,让我对家乡壮族山歌凝聚人心和号召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壮族山歌的艺术价值、思想价值、政治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有了更多认识,我将持续深入研究家乡山歌,传承好传播好山歌文化。”
课程组成员、学校科研与学科建设处副处长姚锦金副教授谈及调研收获,说:“忻城土司制度跨越元、明、清三个朝代将近500年历史,莫氏土司衙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材料,也是重要的历史基因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调研团课程组成员,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杨燕英副教授也感触良多:“土司制度、阳明文化、山歌文化均是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见证和生动载体,此次调研极大地丰富了广西‘海江边山’通识教育课程群的教学案例,为后续开展讲好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等区情实践教学活动奠定文化基础和理论基础。”(广西“海江边山”通识课程群教学团队供稿 文/黄鼎芹、姚锦金 图/蓝军斌、蓝志军)
调研组在莫氏土司衙署前了解忻城历史文化
课程组考察莫土司衙署
课程组在白虎山摩崖石刻前追念王阳明先生
课程组在白虎山摩崖石刻前合影
课程组负责人在古榕树下为大家讲授王阳明在广西历史
调研组调研红水河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