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师生赴龙州县开展课程社会实践
  • 发布时间:2025-04-16
  • 点击数:

4月12日、13日,南宁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社会实践:传承英雄正气新体验”、南宁学院广西“海江边山”通识课群“固边之基——广西做足边的文章”课程组师生赴崇左市龙州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组负责人陈雄章教授带领24级体育教育1班、2班全体同学和部分课程组老师,先后赴水口口岸、中越界碑、小连城、龙州烈士陵园、铁桥阻击战遗址、龙州起义纪念馆、中国红军第八军军部旧址等地考察广西边境历史,凭吊革命先烈。

走边关,考察中越边境线

4月12日上午,课程组师生分别考察了龙州县水口口岸、陆荣廷旧居陈列馆等地;在水口口岸,陈雄章教授讲述了广西境内8个国家一级口岸的分布、历史和贸易经济等情况,陈雄章教授指出:广西边境线是一条鲜血染红的边境线;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广西边境先后打了中法战争、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援越抗法、援越抗美、戍边卫国6次战争,始终唱响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传承着戍边卫国的英雄正气。在陆荣廷旧居944号界碑前,陈雄章教授介绍了中越勘界立碑的历史并解释了界碑的编号规则。课程组师生沿着中越边境探寻两国的发展变迁。

小连城领略边境国防工事

4月12日下午,师生们在陈雄章教授的带领下登上小连城。在山脚下,陈教授讲授历史人物苏元春的事迹,他提到,苏元春不仅在中越边境上修筑了包括小连城在内的165座炮台,构筑起南方的万里长城,还开通商路、设立电报电话局、引进机械设备、创办工厂,并兴办学校培养人才。苏元春的举措深刻影响了广西乃至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两个多小时后,师生终于登上小连城山顶,陈雄章教授分析了修建小连城国防工事守卫边疆的原因和意义价值,介绍了小连城在近代“一炮锁三关”(水口关、平而关、镇南关)的军事震慑力。俯瞰群山,师生更深刻体会到曾经战士们守卫领土、抗击外敌的不易与艰辛。

祭英烈,传承英雄正气

4月12日下午,师生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前往位于上龙乡弄平屯的龙州烈士陵园。在烈士碑前,全体师生三鞠躬、默哀、献花圈、敬酒上香,表达无尽的敬意与怀念。龙州烈士陵园为安葬对越自卫反击战牺牲的烈士而修建,陵园内安葬2380位烈士,即龙州籍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和平时期牺牲的英烈143名,及全国各地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籍对越自卫反击战牺牲的烈士2237名。在一座座烈士碑前,陈雄章教授现场讲授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背景、经过、意义和英雄事迹,重点讲述了中央军委授予的“战斗英雄”李定申、朱仁义、王息坤、雷应川、曹保勤五烈士的战斗经历、英雄事迹,介绍了对越作战中牺牲的我军三位高级将领——副政委林凤云、副政委宁成功、副师长赵连玉和钢铁战士肖家喜的英雄事迹。还着重讲述了郭蓉蓉烈士,她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牺牲的唯一女性军人,也是唯一遗体未能运回国的女兵。烈士们为了建立新中国和保卫祖国的安宁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让师生无比动容、无比敬佩。

纪念馆再现红八军革命道路

4月13日上午,课程组师生来到铁桥阻击战遗址、龙州起义纪念馆、中国红军第八军军部旧址;在铁桥阻击战遗址,陈雄章教授介绍了邓小平等人领导的龙州起义的背景、经过和铁桥阻击战的历程。龙州起义纪念馆内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历史照片生动反映了龙州起义、红八军反帝、反封建的光辉战斗历程和左江各族人民为夺取民主革命胜利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伟大业绩。中国红军第八军军部旧址:1929年12月初和1930年2月初,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先后两次到龙州停留20多天,在此期间他组织、领导和发动龙州起义,开辟左江革命根据地以及创建中国红军第八军,他一直选择在这幢法式建筑里居住、办公。红八军成立后,在瑞丰祥钱庄设立红八军军部,以指挥广西左江地区的革命斗争和军事行动,瑞丰祥钱庄因此被称为“红军楼”。(教育学院供稿 文/姚锦金 图/彭乙涓、莫舒婷 一审一校:黄彩兰 二审二校:黄玉 三审三校:杨先春)

走进中越边境


考察水口口岸


陈雄章教授介绍中越界碑


陈雄章教授在小连城讲述边境历史


登上小连城领略国防工事


为革命烈士敬献花圈


陈雄章教授讲述革命烈士英雄事迹


师生为革命烈士敬香


学生党员为烈士擦拭墓碑


参观龙州起义纪念馆


考察红八军旧址合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