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评估大家谈丨发展规划与合作交流处处长:战略牵引·合作赋能,助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 发布时间:2025-04-21
  • 点击数:

当前,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已步入关键阶段。为营造“人人关注评估、人人重视评估、人人熟悉评估、人人参与评估”的浓厚氛围,学校官网及官方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审核评估大家谈”专题报道。各单位、各部门积极分享对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认识与理解,展示迎接评估工作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和特色做法。通过交流经验、探讨思路、分享举措、共谋发展,我们致力于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目标,全面推进学校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第五期“审核评估大家谈”中,我们荣幸邀请到学校发展规划与合作交流处处长覃凤彩,与我们共话审核评估、共谋迎评促建。

EC64


请覃处长结合发展规划与合作交流处的部门职能,谈谈您对审核评估的认识。

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以下简称“审核评估”)是高等教育深化综合改革、推进高校分类发展的重要抓手。应用型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核心使命。南宁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方阵中的一员,审核评估既是检验学校办学质量的“试金石”,更是推动战略升级的“催化剂”。发展规划与合作交流处作为统筹学校发展规划、链接内外资源的枢纽部门,承担着发展规划、招生工作、国内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四大职能,部门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强”的评估目标导向,聚焦学校战略发展目标,以规划引领发展方向,以招生保障发展基础,以合作拓宽发展空间,以国际化提升发展水平,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


请您谈谈学校发展规划如何体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

审核评估是教育部对高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综合性评估,重点考察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等,主要看被评估高校是否达到了自身设定的目标,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基于教育学视角,高校应构建“输入(规划)—过程(评估)—输出(效能)—反馈(迭代)”的生态闭环,形成质量文化螺旋上升机制。实践本质是PDCA循环的应用延伸,即Plan(规划):将评估指标分解为可执行的规划任务;Do(执行):通过跨部门协同落实举措;Check(评估):以数据验证目标达成度;Act(改进):根据评估反馈优化战略。学校具体实践:1.坚持战略牵引。学校坚持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服务广西的“三大定位”和“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为办学使命,以“应用型、开放式、新体验”为办学理念,用清晰明确的“六个定位”支撑学校的总体办学定位。

A37E



2.对标审核评估。编制、实施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将“通过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确立为学校“十四五”发展目标之一,将审核评估指标解码为学校“十四五”办学规模、教职工配置、教师队伍建设、学科专业、教学科研、经济指标、基础设施、图书资料八大领域60项发展指标,通过实施“四大发展战略”,配套“十大行动计划”,为学校“十四五”发展提供清晰路径。

7AD8


3.对接年度工作与预算。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确立的60项发展指标具体到每年度目标,部分指标明确为约束性指标。学校各年度工作要点、职能部门年度主要工作任务、学校年度预算项目直接对标规划发展指标和“十大行动计划”,切实将规划引领贯彻落实到具体办学实践中,确保规划有效落地。

4.实施动态监测与评估。开展“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年度监测和中期评估,对规划发展指标达成情况、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客观评估,分析规划实施存在问题与面临挑战,提出确保规划目标全面实现的主要措施,以评估结果作为下一年度学校重点任务的重要参考,并挂钩职能部门年度绩效。组织开展内涵建设讨论活动,聚焦“内涵建设的重点、难点、着力点”和“师德师风、教风学风、工作作风建设”两大主题开展全校性大讨论,梳理学校阶段性发展难点、重点,调整工作方向和举措,进一步统一认识,凝聚力量,创新思路,推动发展。2023年中期评估结果显示,学校“十四五”规划有效引领学校发展,60项发展指标超过预期24项,符合预期15项,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方面实现双突破,教学成果日益丰硕,科研成果屡获突破,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实现数量与质量双提升,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全面提升,为教育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在育人环境与基础设施方面实现双优化,校园环境更加优美,教学设施更加充实,为学生成长和教学活动提供了坚实保障;在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方面实现双跃升,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毕业生在社会上广受好评,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为社会输送了更多优秀人才。


请您谈谈招生工作与审核评估有什么样的联系?

审核评估是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试金石”,招生、培养、就业是高校办学的三个关键环节,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招生是前提,为培养提供优质生源;培养是关键,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核心环节;就业是目的和检验标准,反过来又引导招生和培养工作的调整与改进。只有三者协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为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对于招生工作而言,我们就要着眼高质量生源的目标,构建“学校统筹、学院主导、专业主体、全员参与”的招生工作格局,科学编制招生计划,持续优化生源结构,创新开展招生宣传,说好南宁学院办学故事,努力提高生源质量,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生源入口关,为本科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提供数据决策,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主要做到:

1.服务资源配置。提前预设学校中长期办学规模,布局专业招生计划,合理预测规模,做到数据先行,为各专业师资配备、实践条件、宿舍床位等本科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2.优化生源结构。实施普通本科教育为主,果断停招专科专业,集中资源条件全力建设本科教育。以普通本科招生计划为主、专升本计划为辅,逐步扩大区外计划布局招生计划。适应广西新高考改革,以学科集群与专业特色为导向科学谋划专业分组。

3.构建大招生工作格局。成立招生委员会,制定、实施《招生工作管理办法》《招生计划编制工作管理办法》《招生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等制度,联合教务处、就业中心、二级学院编制招生计划,联合人事处面向二级学院设立新生质量绩效指标,联合宣传部发布年度招生宣传任务书,从组织领导、计划编制、招生宣传等方面全方位构建招生协同工作格局。

4.建立“招生-培养-就业”数据反馈机制。基于纵向和横向,以学校、学院、专业三个维度,对招生数据开展生源质量分析,以数据直观了解专业市场需求变化,为专业设置与调整提供参考。同时结合专业建设、学生就业数据,设计专业竞争力指标,形成专业竞争力年度排行榜,动态调整专业招生计划。在全校共同努力下,学校生源市场充足,历年计划完成率达100%,在逐年扩大招生计划的情况下,复征计划数呈现下降趋势,生源吸引力稳定;生源结构持续优化,区外生源占比由2020年的6%提高到2024年的16.64%,目前本科在校生占比达到99.77%;生源质量保持向好趋势,各省历年录取最低分和排位数据显示,区内生源质量稳中有升,区外生源质量保持向好;新生报到率逐年提高,在校生规模稳步扩大,有效保障学校发展基础。

15484


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是应用型高校的合作伙伴,请您谈谈学校如何借力合作伙伴力量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贯彻“开放式”的办学理念,以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以“拓资源、建平台、促合作”为思路,建立国外高校、国内高校、合作企业三个“朋友圈”,升级产教融合、深化对外合作,赋能本科教育教学,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做法有:

1.坚持区域协同、抱团发展。争取广西大学对口支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工作站落户南宁学院,助力学校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学校38名教师获得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联合培养研究生33名,联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联合发表高水平论文162篇。与全区20余所高职院校从培养方案衔接、课程对接、队伍互融、资源共享等方面联合开展专升本人才接续培养,每年接收专升本学生近2000名。秉持“互联互通、共生共赢”理念,与国内共10所高校发起成立应用型高校“不孤”联盟,开展课程对接、学分互认、学生交换,已有13名校际交换生,为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专业建设能力提供实践路径。

1623E


2.坚持面向产业、校企协同。学校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破解办学资源约束、打造专业优势特色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借助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目前在册合作企业达200余家。学校以亲近产业、植根产业、服务产业为目标,创新形成“十共五融”(“十共”即专业共建、课程共设、教材共编、师资共培、资源共享、教学共堂、项目共研、管理共治、质量共评、就业共助;“五融”即管理融合、队伍融合、评价融合、成果融合、文化融合)的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与华为共建数字技术现代产业学院,引进华为先进技术和教育资源,升级信息技术类专业、赋能非信息技术类专业。与南宁威宁集团等单位共建广西高校示范性产业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现代产业学院(广西民办高校唯一)。校企共建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广西创优计划入选基地、中国质量研究与教育(南宁)基地、中国东盟质量人才培养基地、广西首批大数据人才培养基地等一批高水平协同育人平台。“十四五”以来,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在教学育人、科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在教学育人方面,校企共建专业14个、教学资源库94个,建成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合作开发在线课程10门、特色教材3部,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产教融合累计获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每年学校5000余名学生到合作企业开展实习实践。在科研合作方面,校企共同申报获得省部级、市级、局级和横向课题550余项,学校获得资助经费8000余万元。

C328

请您谈谈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中,国际交流与合作应该发挥哪些作用?

发展规划与合作交流处是负责协调处理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务的归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师生出国(境)交流、引才引智等工作。师生参与国际交流情况是审核评估的可选考核指标,发展规划与合作交流处致力于让更多师生享受国际化优质教育资源,主动走出去和积极引进来,将育人理念、育人资源引进应用到学校办学实践中,为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创造新体验。主要做了以下努力:

1.坚持开放办学。制定《南宁学院关于加强对外交流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的决定》,举办南宁学院开放合作发展大会,出台《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南宁学院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管理办法》《南宁学院外籍教师聘用管理办法》等多项外事管理文件,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为每个专业二级学院匹配国外合作高校,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二级学院绩效工作考核范围,从顶层设计大力推进学校国际化办学战略。

141EA

2.拓宽国际交流合作版图。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广西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选择以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为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区域,校领导率队主动走出去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版图。截至目前,与国(境)外63所高校及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其中61所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水平院校,4所为QS世界大学排名前200的世界顶尖学府,构建了包括短期研学、学期交流、硕士升学等在内的全方位学生国际交流格局。

3.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举办应用型高校开放合作发展论坛,吸引东盟国家27所高校、国内20所院校及18家重点企业共计150余名代表参会共商教育开放合作发展新路径。面向东盟高校组建南宁学院-东盟高校“有邻”联盟,推动联盟成员单位在人才培养与学生交流、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建成中国—东盟综合交通国际联合重点实验室,成立南宁学院-高科国际教育中心、南宁学院-博特拉商学院MBA中心。“十四五”以来,依托校际合作平台,学校在泰国设立科研平台——广西交通新技术转移分中心,获批自治区科技厅国际科研项目2项,获批南宁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3个,选派100多名教师出国(境)学术交流、访学研修和攻读博士学位,承办1场国际学术会议,教师126人次参与线上高水平学术讲座,承接泰国职业教育委员会骨干教师新能源汽车专项培训,“有邻”联盟成员高校先后选派42名师生来华交流学习,柔性引进国外合作高校专家2名,学校国际化办学影响力不断提高。

17C7A

4.完善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激励机制。针对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学校加强顶层设计,破解堵点难点,建立激励机制。成立东盟学院,开设留学英语班,设立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学费减免专项经费不低于200万元/年,用于鼓励支持学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近三年选派200余名学生赴国外合作院校交流学习、支持10多名学生攻读国外合作高校硕士,有效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202AC

F21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