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点亮高数课堂,研讨交流助力人才培育——《高等数学》专创融合应用型示范课研讨会
  • 发布时间:2024-12-27
  • 点击数:

12月24日,一场聚焦专创融合的《高等数学》应用型示范课研讨会在我校智能楼102阶梯教室热烈召开。此次研讨会汇聚了苏连菊、吴英、杨迪、陈飞、吕宁、卢慧婷、袁卫峰等教学骨干,共同探索高等数学教学创新之路,为理工科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

会上,项目负责人苏连菊老师率先分享经验。她指出,高等数学在理工科大一教学中占据关键地位,其课时充裕,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天然优势。近年来,课程团队积极作为,不仅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如广西高校数学建模竞赛相关研究,还指导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数学建模等赛事斩获佳绩,成果丰硕。吴英老师接过话题,详细介绍了当前课程教学改革进展。在教学内容重构方面,依据专业需求,打破传统教材章节局限,从内容连贯性与教学方法统一性出发,将课程整合为多个特色模块。例如,以 “极限”“导数” 等为核心构建模块,巧妙融入创新思维与创业案例,使抽象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相连,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在教学方法创新环节,杨迪老师重点阐述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践成果。线上移动课堂,借助学习通平台推送精心制作的微课,涵盖重难点与数学史知识,融入行业元素与数学家故事,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学习动力;线下参与式主课堂,以问题驱动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挖掘创新点,通过 “131” 小结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表达能力;线下实践课堂,个人作业与团队微课协同发力,作业互评培养学生严谨态度与公正品质,团队微课锻炼学生综合素养,创新创业类实验课鼓励学生运用编程软件解决数学问题,助力学生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

课程评价体系改革也是研讨重点。吕宁和卢慧婷老师表示,新评价体系摒弃传统单一模式,采用过程性评价(40%)与期末考试(60%)相结合方式。过程性评价涵盖个人作业、团队微课、课堂表现与考勤,全面考查学生学习过程。如团队微课,学生分组完成开放性问题求解与微课制作,有效促进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发展;期末考试则注重知识掌握与能力提升,增加开放性试题,确保学生学以致用,为后续课程奠定坚实基础。

陈飞老师还分享了课程在学生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效。数据显示,课程改革后学生对高等数学满意度大幅提升,考研率稳步上升,数学成为考研优势学科。在就业市场,学生凭借扎实数学基础与创新能力,备受企业青睐,就业选择多元且满意度高。在各类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大赛中,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获奖数量与质量显著提升,彰显专创融合教学强大生命力。

此次研讨会为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未来,课程团队将持续深化专创融合,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推动课程建设迈向新高度,为理工科专业培育更多兼具扎实专业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助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工智能与软件学院供稿 文/苏连菊 图/黄佩、苏连菊)


课程研讨会现场

苏连菊老师指导学生做项目现场

高数课上学生主动积极板演的现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