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评估大家谈丨学生工作处处长:以评促质 推动学生工作从“科层管理”向“质量文化”转型——南宁学院学生工作质量提升路径探索
  • 发布时间:2025-03-28
  • 点击数:

当前,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已步入关键阶段。为营造“人人关注评估、人人重视评估、人人熟悉评估、人人参与评估”的浓厚氛围,学校官网及官方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审核评估大家谈”专题报道。各单位、各部门积极分享对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认识与理解,展示迎接评估工作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和特色做法。通过交流经验、探讨思路、分享举措、共谋发展,我们致力于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目标,全面推进学校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第三期“审核评估大家谈”中,我们荣幸邀请到学校学生工作处处长王静静,与我们共话审核评估、共谋迎评促建。



在高等教育日益注重质量与内涵发展的背景下,南宁学院学生工作处以迎接审核评估为契机,积极探索学生工作转型的新路径,紧扣“以评促建、以评促质”主线,通过科学评估、机制革新、数字赋能和文化浸润等多维度措施,探索实现从传统的“科层管理”模式向“质量文化”导向的深刻转变。这一转型不仅是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积极响应。 

一、科学评估: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科学评估是推动转型的基础。作为质量文化建设的起点,需突破单一行政考核逻辑,构建覆盖全流程、全主体的科学评估机制。 1.多维度评价指标:除了传统的学业成绩,还需引入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社会实践、心理健康等多个维度作为评价指标,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状况。 2.定性与定量结合: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既收集量化数据,又获取质性反馈,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 3.引入多元评价:打破“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模式,构建“学生满意度+用人单位反馈+第三方评估”的多元评价机制。学校近几年来连续开展“学生成长需求调查”,收集有效建议,据此优化了就业指导课程、宿舍管理流程等服务项目,提升学生满意度。

二、机制革新:优化管理流程,激发内在活力 

机制革新是实现转型的关键。传统科层管理模式易导致“重程序轻实效、重管理轻服务”的弊端,以审核评估问题为导向,推动组织、服务、育人模式改革。

1.组织扁平化。简化学工处与二级学院的审批层级,提高决策效率,确保信息流通的顺畅,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获得服务与支持,联动教务处、后勤保障与基建管理处等部门,解决学生反映强烈的难题,提升响应效率。通过“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将辅导员、专任教师、通识课教师的指导触角延伸至学生社区。 2.服务精准化。依托大数据分析学生行为特征,构建精准服务体系:一是就业赋能。与本地企业共建“订单式培养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二是心理护航。通过专业化咨询和常态化心理摸排,收集《班级心理晴雨表》,扎实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三是困难帮扶。设立“隐形资助”通道,开展多种形式的资助方式,保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隐私与尊严。四是第二课堂。推出“五育”第二课堂学分认定标准,支持学生自主设计、运营第二课堂项目,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

3. 育人协同化。建立专任教师、思政课教师、通识课教师分驻二级学院担任班主任工作机制,与辅导员共同构建“三师一员”育人体系。探索聘请专业教师担任“学业导师”、企业高管担任“职业导师”、优秀校友担任“成长导师”,形成“辅导员-导师-学生骨干”协同育人网络。 

三、数字赋能:技术驱动精准服务升级

数字赋能是转型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学生工作平台,实现学生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推动学生工作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1.智慧学生服务平台。一是打通平台整合与数据贯通。通过“智慧学工”平台,打通教务、心理测评、就业等系统数据孤岛,实现学生画像360度建模。二是开发集学生信息管理、事务办理、在线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学生服务平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服务。 2.大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行为、需求等进行深入分析,为制定更加精准的学生工作策略提供依据。 3.人工智能应用。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如AI生涯规划助手、虚拟辅导员、情感分析等,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提供24小时个性化咨询,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体验。 

四、文化浸润:实现从“评估达标”到“价值认同”的升华

文化浸润是转型的灵魂。以质量文化为引领,通过系统化、场景化的浸润方式,将质量意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成长全链条,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管理”向“主动追求卓越”转变,实现价值认同的升华。 1.质量教育融入课程。将质量意识、工匠精神等融入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校企共建实践课程,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质量检测、流程优化,同步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增加“质量实践评价”权重。例如,机械设计课程要求学生提交作品时附《质量自检报告》,说明设计误差控制、材料选型依据等。学校形成3-5门“质量教育”校级精品课程,辐射带动全校课程思政建设。

2.校园质量文化宣传。构建“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质量文化宣传矩阵,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内生动力。开展“校园质量点子大赛”,比如学生围绕食堂服务、图书馆管理等提出改进方案,优胜方案由学校资助落地。组织“质量主题微电影大赛”,学生以短视频形式记录身边的“质量故事”,比如实验室器材维护员的日常,强化同辈教育,提升质量宣传。

3.师生共育质量文化。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质量文化建设,可尝试通过教师发布开放课题,学生团队竞标承接,研究成果纳入教师科研考核的系列举措,以及科研项目、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将质量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立“校园质量志愿服务队”: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楼等公共场所节电节能督导,在实践中深化责任意识。

审核评估不是终点,而是南宁学院学生工作提质增效的新起点。我们将继续深化“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理念,以更科学的评估体系驱动改革,以更温暖的服务举措贴近学生,以更开放的文化生态激发活力,努力打造“学生向往、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质量品牌,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南院力量!(学生工作处供稿 一审一校:刘容杏 二审二校:田爽 三审三校:王静静)

分享到: